金年会

开栏的话:

  伴随新中国的诞生,人民教育出版社、高等教育出版社、语文出版社相继成立。在党的坚强领导下,金年会坚持植根教育、繁荣文化、守正创新、追求卓越,打造一套套精品教材、一部部传世经典,创造中国教育出版一个个历史。

  国运兴衰,系于教育。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金年会为祖国教育作出巨大贡献。从今天起,我们一起走进“70部中教经典  致敬新中国70年”,回顾精品力作出版的壮丽故事,重温出版单位铸就经典的光辉历程,触摸金年会无愧时代、奋进争先的伟大品格。

70家出版社推荐70部经典图书

  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》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,邀请70家优秀出版社推荐70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经典图书,希望借助这70部书带领读者重温峥嵘岁月,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一份独特礼物。金年会下属人教社、高教社、语文社各有一部优秀图书荣列其中。

成员单位活动

  • 人民教育出版社:伴随一代代人成长的共同记忆

人民教育出版社:伴随一代代人成长的共同记忆

  近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的首届中小学教材论坛上,300多位致力于中小学基础教育事业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,回顾新中国70年中小学教材发展之路。会上,有不少人感慨,“我是读着人教版教材长大的”。的确,这家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社名的出版社,自1950年12月1日成立之初,就被党和国家寄予了厚望。


人教社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课题

  1951年秋季,人教社“抢”出第一套人教版全国中小学通用教科书。1953年10月,人教社编写出版了新中国首部白话释义工具书《新华字典》……如今,人教社已发展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出版的重镇。其出版的11套人教版全国中小学通用教科书,为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。

建社初期临危受命

  在人教社社史馆内,一张发黄的公文稿纸已经静静地躺在那里69年,原来这是一张“请示书”。

  1950年10月26日,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,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、副署长叶圣陶共同在一张“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文稿纸”上签名,请示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。很快,这张“请示书”得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复,批复日1950年12月1日,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的日子。

  人教社首任社长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:“九时,教育出版社开成立大会。编审部、经理部同人齐聚,教育部、出版总署首长咸莅。余以社长致开场白。马老(马叙伦)、韦老(韦悫)、愈之(胡愈之)、荃麟(邵荃麟)、云彬(宋云彬)、吴研翁(吴研因)、张宗麟皆讲话。至一时而毕,摄影而散。此是重负,比以前更重,余可谓勉力而任之。”

  “此是重负,比以前更重”,寥寥9字的背后,是人教社需在1951年秋季开学前,编写出版一套全国中小学通用教科书,这便是新中国第一套全国中小学通用教科书。

  然而,建社初期的人教社状况不容乐观。首先是编辑人数少,全社100余名员工中仅有30人可担负教科书编写任务。如果细分到语文、数学、理化、常识、历史、地理等若干学科,那编辑人数更是少得可怜。

  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用书需求,胡愈之在人教社成立大会上说,“从出版方面讲,新中国成立前教科书占总出版量一半以上、1950年占总出版量一半,今天还没有消灭文盲,中小学生有两三千万人,将来在学的应该有一万万人。”

 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人教社需满足当时两三千万中小学生及将来在学的一亿人用书需求。“时间紧、任务重、要求高,今天工作中通常的‘说法’在69年前同样适用。”对人教社历史有着研究的吴海涛说。

  1951年秋季开学前,新中国第一套全国中小学通用教科书编写出版任务如期完成。30位编辑与两三千万中小学生人数对比,让人深刻体会到叶圣陶感慨“此是重负,比以前更重”的另一深刻含义。

创建“课前到书”发行制度

  新中国第一套全国中小学通用教科书的诞生,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中小学教科书版本不一、供应紊乱等问题。可是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,那就是如何将教科书送至全国各地中小学。


人教版第十一套中小学教材(部分)

  据叶圣陶日记载,(当时)交通不畅、纸张和印刷力量短缺、运输量巨大以及无法准确掌握学生数量等困难,都使“课前到书”难以得到保障。

  为解决问题,1951年3月26日至4月3日,经出版总署批准,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新华书店联合召开“第一届全国教科书出版会议”和“课本发行会议”,这是新中国首次就秋季开学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召开专题会议。会议要求有关部门分清职责,订立合同,加强课本需求数量统计,以保证“课前到书”。同时,决定教材印制分华北、东北、西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六大片区,确定“信用预定、预印预发、先远后近、先山区后平川”发行原则。

  为确保“课前到书”,受教育部和出版总署委托,1952年7月人教社牵头召开“第二届全国教科书出版会议”。此次会议首次明确人教社与地方出版社在中小学教材供应上履行“租型合作”关系,这便是今天教材发行界熟知的“租型制度”。

  此后,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,租型制度进一步演变为今日的代理制度。几十年的实践证明,无论是先期的租型制度还是今日的代理制度,它们对于确保完成“课前到书,人手一册”这项政治任务,确保中小学教材市场稳定,促进中小学教材出版健康有序地发展,都发挥了保障作用。

《新华字典》在这里诞生

  今天人们提起工具书,首先想到的是《新华字典》。据说《新华字典》的名字为“新华字典之父”、语言学家魏建功所取。


第一版《新华字典》

  《新华字典》的诞生有着特殊的背景。据载,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文盲率达80%以上,这一难题成为新中国建设的“拦路虎”。为此,1950年中央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,确定开展扫盲教育。1953年10月,新华辞书社编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新华字典》应运出版。

  当时,人们对于工具书的渴望跃然纸上。叶圣陶在1952年7月16日的日记中说:“迩来学文化之风甚盛,农民经土改之后,要求识字,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推行,工厂与部队纷纷传习。识字之后,自需看书,看书乃要求字典。部队中尤为急切,彼处即需二十万册。”

  在此背景下,为使《新华字典》的释义完全为初学识字者理解,叶圣陶提出字典“以供一般人应用”的标准。据悉,以此标准反复修改3年,《新华字典》才得以杀青。

  对于1953年版《新华字典》的问世,人教社辞书编辑室主任、编审谢仁友认为,它是新中国第一部完全用白话释义、白话举例的字典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基础教育未能普及、文盲半文盲数量巨大的年代里,《新华字典》无异于学习者身边的“无声老师”,它对于新中国建设的贡献,不止于初期的扫盲运动,还在于它对中国工具书编写和出版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。

争朝夕只为立德树人

  “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。”69年前以叶圣陶为代表的老一代人教人的奋力拼搏故事,69年后成为人教社宝贵的精神财富。这种精神上的引领,正是今日人教社成为具有品牌优势、科研优势、人才优势、资源优势、市场优势出版重镇的主要原因。


2014年12月16日人教社成为教育出版行业第一家获得博士后工作站的出版社
(本文图片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供)

  在首届中小学教材论坛上,与会者认为,新中国成立70年,中小学教材经历了4次较大规模、较长时间的统编教材期。在每个统编教材期,人教社都严格执行大政方针、课程标准、教学计划,在组织机构、编审队伍、出版发行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。

  与会者还认为,目前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、语文、历史三科教材,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、语文、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的使用,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写进入“健全国家教材制度,统筹为主、统分结合、分类指导”的新时代。

  新时代要有新目标。人教社社长黄强说,中小学教材体现国家意志,教材的出版发行工作必须与时俱进,不断改革创新;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担当使命,将内容质量、印装质量、服务质量作为教材生命线;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,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。

  时光如梭,从草创之初的艰辛到如今改革之有为,曾经发生在人教社的新中国第一套全国中小学通用教科书故事、1953版《新华字典》的故事……是人教社发展史上的辉煌,也是新中国出版史上的闪光点。

  铁肩担道义,妙笔著文章。今天的人教社虽然不再是单纯的中小学教材出版机构,但是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地,国家教材研究和建设的重要基地,我国教育出版资源的整合者的奋斗目标没有改变。

  (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/2019年5月22日/记者 章红雨)

XML 地图